安徽省桐城中學“十四五”發展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把我國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十四五”時期是桐城中學在新起點上開啟新征程、新格局中創造新業績的關鍵時期。根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桐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零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科學謀劃和推動我校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高質量發展,在認真醞釀、充分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特制定安徽省桐城中學“十四五”發展規劃。
一、學校發展現狀
我校創建于1902年,校園占地面積180000m2,建筑面積近110000 m2,現有5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000余人,在職教職工 220余人。學校環境優美,布局合理,教學設施齊全,師資隊伍優良,教育管理完善,是一所全日制省級(重點)示范高中。
119年來,學校秉承“勉成國器”的校訓,弘揚“勇當大任,志在爭先”的桐中精神,始終順應時代潮流,走在時代前列,精心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他們在各個領域大顯身手,領航先行,以卓越的才智貢獻國家社會。學校屢創教育佳績,榮獲國家、省、市眾多榮譽表彰,被譽為“中華百年名校”,數十所重點高校授牌為優質生源基地,社會影響廣大。歷經百余年的積淀和發展,學校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優良的教育傳統,卓越的教育品牌,已成為安慶高中教育排頭兵。
在桐城市歷屆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教育主管部門的正確指導和廣大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學校站位高遠,砥礪前行,持續開展校園建設,優化教育環境,提升教育品位,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為實現學校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我校也還存在著不少的困難和問題,對未來人才培養條件的應對還不夠充分,表現為:教育現代化的設施不夠完善和先進,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藝術的提高有待加強,優秀教師的培養和職業成長的空間尚需提升。全體教職員工須在思想觀念、能力水平、擔當精神上完全適應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要求,以奮斗求進步,以創新促發展,全面提升校際競爭力。
二、總體發展目標
?。ㄒ唬┮郧罢靶运伎?、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的方式,兼顧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外延,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在學校建設的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學校工作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創造學校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優良環境,把學校建設成充分適應現代教育標準和人才發展要求的先進教育基地,使之成為省內領軍、國內知名、具有新時代品質的優質示范高中。
?。ǘ┞鋵嵙⒌聵淙说母救蝿?,大力開展德育工作,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著力培養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創造性、卓越性人才。統籌學校發展的各方面因素,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實現學校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創新管理機制,提升辦學水平,樹立順應新時代新要求的優良校風、教風和學風,以開闊的視野、先進的理念、奮斗的精神,打造教育教學新境界。
?。ㄈ﹫猿忠越逃虒W為中心,建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創造新經驗。以教育教學隊伍的建設為基點,優化、提升、完善教師隊伍的成長道路和發展空間,潛心打造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管理團隊和教師隊伍,以名師帶動名校的發展;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加快課程改革的步伐,大力開展教育科研,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創新的教育藝術創造優質課程、精品課堂,探索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ㄋ模└鶕F代教育要求,加強學校軟硬件建設,全面優化教育環境。以高起點高標準改進、完善現代化教育設施,優化校園布局,美化校園,營造宜學宜教的育人環境;拓寬開放視野,擴大交流渠道,豐富教育資源,延伸發展空間,以大教育的觀念創造生動活潑、奮發向上的教育風尚;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創新領導藝術,轉變服務方式,帶領和團結全體師生員工,以飽滿昂揚的精神共創學校新的輝煌。
三、主要目標任務和發展舉措
?。ㄒ唬┩七M黨建工作,健全治理體系
1.深入推進黨建工作,堅持黨建工作在學校發展中的引領作用。積極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加強新時代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主動權,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持續增強學校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為新階段美好桐中的建設提供根本保證。
2.充分發揮校黨委的領導作用和黨員隊伍的先鋒模范作用,持續加強黨組織建設和智慧團建工作,深度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全體師生的站位意識和理想信念,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進學??缭绞桨l展。
3.統籌學校發展全局,健全治理體系,依照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落實管理責任,強化服務意識,促進管理方式變革和能力的提高,推進治理成效。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黨委會議事規則和民主監督機制,充分落實教職工代表大會、專項考評委員會、家長委員會等制度,積極發揮各處室、組、館、年級部等職能部門作用,有效發揮工會和群團組織的作用,推進民主管理、黨務公開和校務公開,爭創依法治校示范校。
4.完善激勵機制,有效發揮學校中層干部選拔任用和教職工職稱評聘晉級、工作考核、績效獎勵、進修深造、先進模范評選等制度的作用,適時修訂考核、推選標準,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
?。ǘ﹫猿至⒌聻橄?,建設文明校園
5.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落實《桐城中學教師行為規范》,健全教育、考核、監督與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機制,探索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師德評價標準,開展豐富多樣、行之有效的師德教育活動和“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師德標兵”“最美教師”等評選活動,促進以德為先、立德樹人的教育風尚的鞏固和提高。
6.加強德育科學研究,提升德育理論水平和管理能力,強化德育效應。根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把握現代化人才教育的標準,立足學校工作實際,以高站位、高標準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內涵、新模式,積極立項、申報德育研究課題,編寫德育校本教材和班級管理經驗匯編,組織學習培訓,促進德育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
7.推進德育工作體系的完善,發揮黨團組織政治引領作用,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品德高尚、經驗豐富、能力優秀的德育工作隊伍,樹立全員育人意識,形成德育在學校工作中的輿論導向和保障作用。修訂、完善《桐城中學學生管理辦法》《桐城中學班級日常管理考核細則》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更加積極、有效地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強化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
8.創新德育工作方式,豐富德育內涵,拓展德育空間,不斷提高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和組織班團活動,豐富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形式和載體,深入開展“青年大學習”,廣泛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有效利用“道德講堂”、主題班會、志愿服務以及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整合德育資源,挖掘學校歷史文化素材,加強校園主題文化建設,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各方力量,共同營建文明校園。
9.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斷擴充專兼職心理教師隊伍,完善心理咨詢室的建設,充分發揮心理咨詢室作用,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培養身心健康、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ㄈ┘訌娊逃蒲?,創造特色經驗
10.重視新課程和新高考情境下教育科研的引導作用,成立教育科研領導小組和學校課題研究中心組,負責科研布局和課題研究的指導、監督、評價,完善學校、教研組、備課組的三級教育科研管理網絡,規范引導科研工作的進行,建立由教授專家引領、名優骨干教師為核心的科研隊伍,促進科研工作科學化、專業化。增強教師全員科研意識,提升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向學者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轉變。
11.注重科研的前瞻性和實效性,以理念為導向,問題為基點,實踐為核心,發展為目標,體現服務一線教育教學的科研目標。以“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品質課堂建設研究”為重點,加強學科教學對策研究和課程建構、新課堂文化的研究,組織專題攻關,推進研究體系,注重落實推廣,努力建設學校教育科研的精品,形成特色經驗,創造全省教育科研基地品牌。
?。ㄋ模┥罨n程改革,提升核心素養
12.建構適合新課程、新高考的課程體系和課程框架,開展分層、分類、綜合、特需課程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適應未來多元化發展的需要。學校成立課程研發中心,以國家必修課程為基礎,統籌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設分學科和跨學科課程群,開發學校特色課程,滿足不同天賦、不同特長、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性、發展性學習需要。
13.加強課程選修指導和管理,通過專業分類指導、名師講堂、職業考察等課程設置,引導學生學會生涯規劃。落實《桐城中學新課程實施方案》,完善選課制度,編印新課程背景下的《桐城中學課程手冊》《桐城中學學生選課指導手冊》,探索實施選課走班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組織形式,落實分層、分類教學,幫助學生實現多元選擇、自主發展的要求。
14.推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建設新的課堂文化,實現從學科取向到素養取向的課堂形態深度變革。各學科形成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品質課堂,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構建自主性、發展性、創造性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的變革。推進智慧教育,加強空中課堂與常規課堂教學的融合研究,借力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助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大面積成才。
15.堅持“五育”并舉,著力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拓寬學生多元成才渠道。充分開展科學教育、美育教育、勞動教育、國防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落實相關課程的開發、執行和管理,拓展學生素質成長空間。加強奧賽培訓工作,逐步實現奧賽教練專職化,探索適合我校特色的奧賽培養模式,充分利用線上資源,建設“雙師課堂”,建立奧賽資源庫,整合與研究奧賽資源。
?。ㄎ澹┐蛟烀麕熽犖?,提高教育品位
16.著力打造一流的教師隊伍,保障學校教育教學高品位運行,高質量發展。加強高學歷、研究型人才和卓越人才的引進,積極儲備人才資源,建立科學有序的人才引進、發展、更新機制,保持學校教師資源的高品質。努力造就更多的“名特優”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教壇新星、教學能手,形成名師引領、骨干為主、持續發展的教師隊伍成長體。
17.持續實施教師專業成長工程,完善教師校本培訓措施,增強教師專業成長的活力。在“3510”工程、“青藍”工程、優質課工程等基礎上,進一步謀劃教師專業成長規劃,完善教師自主發展與組織支持相結合的成長機制。優化改進繼續教育工作,對新進教師崗前培訓、骨干教師進修培訓、特色崗位專門培訓,全員校本培訓,樹立教師終身學習的意識。拓展教師培養渠道,采取專家學者講學、名師解剖課堂、輪崗交流、脫產進修等方式,拓寬教師專業化發展途徑。
18.改革教師評價體制,踐行教書育人使命,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堅決克服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現象,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引導教師上好每一節課,關愛每一個學生。健全“雙師型”教師認定、聘用、考核等評價標準,突出實踐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努力建立科學化、專業化、規范化的評價體系,促進教師追求內涵性發展,全面提高教育品位。
?。┲\劃新型基建,建設智慧校園
19.根據現代化背景下的教育發展要求,謀劃新型基建,大力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加快校園數字化技術的運用,引進數字管理技術,建立校園信息系統和智慧校園管理平臺,為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的實施提供便利優越的條件。開展校園教育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管理設施的智能化改造,積極改進管理措施,實現從教育教學,到管理,到服務的全面智能化,營建智慧學習、智慧生活的環境。
20.改善校園布局,增加功能性設施,加速教育裝備更新,為教育教學發展提供可靠的功能保障。兼顧歷史文物的保護和功能布局的合理,改造或新建體育館、科技文化展覽館、學生社團活動中心、教師研習中心,以及錄播室、數字化教室等,適應多方面教育功能的開展。高品位配置現代化教育所需要的核心裝備以及器具、材料等物質資源和技術條件,努力保障特色化課程教學的裝備需求。
?。ㄆ撸┴S富校園文化,優化育人環境
21.重視校園文化塑造,創設多元化文化氛圍,營造有益于發展的育人環境。廣泛開展各類主題文化教育活動,在科技節、文化節、體育節、讀書報告會、國旗下演講、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成人禮、軍訓等傳統經驗基礎上,適應發展需要,不斷創新活動形式,拓展活動內涵。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學生社團發展,發揮校報???、記者站、廣播站、文學社、航天社、音樂社等社團作用,拓展育人空間,優化教育生態。創建省級標準檔案室,為學校保存珍貴資料提供有力保障。
22.激活校園自身文化元素,加強校園主題文化建設,建設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品格。充分挖掘二野渡江指揮部舊址、左公祠、惜抱軒銀杏樹、“毋忘國恥”大石碑、五洲地圖碑、半山閣、后樂亭、石柱刻等文化遺存以及大量文化記載的內涵,講好校園故事,彰顯學校文化精神。整修校園風貌,保護歷史建筑,恢復桐溪塥,建立院士園、校史館、校友功德碑,積極爭創省級文明單位和全國文明校園,提升校園文化品位。
?。ò耍┞鋵嵢宋年P懷,創造和諧校園
23.引領師生員工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學校的決策建議、建設服務中來,做到共情共志,樹立主人翁意識。對接鄉村振興工作,用文化優勢、創新優勢和人才優勢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加強校園法治、安全、衛生、健康和生命教育,創建法治校園、平安校園、綠色校園、和諧校園。完善校園服務體系,創新服務管理手段,探索市場化、社會化服務模式,開源節流,推行綠色生活方式。
24.加強對師生員工人文關懷,密切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情感需求,切實解決普遍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維護權利,保障合法權益。做好女職工工作,發揮女職工半邊天作用。做好困難師生資助和教職工健康體檢工作,努力改善師生員工學習、工作、生活條件,增進教職工福利,增強職業幸福感獲得感。積極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如文體比賽、技能比賽、志愿服務、尊師敬老、青年聯誼、節日慶典等,最大限度地調動師生員工的熱情動力,使學校成為每位師生員工的精神家園。
?。ň牛┤诤仙鐣α?,開拓發展空間
25.加強校際交流,借鑒先進辦學經驗,努力拓展與省內外優秀學校的協作深度,探討聯合辦教、資源共享、合作雙贏的發展方式。密切與重點高校和權威教育科研機構的聯系,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拓展教育發展空間。完善中澳合作辦學制度,繼續發展國際化辦學之路,開辟學生出國求學的新通途。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時,積極向其他兄弟學校發揮輻射影響作用,探索集團化發展方向,擔當教育示范的社會責任。
26.精心舉辦120周年校慶活動,以此為契機,積極擴大學校影響力,整合學校發展資源,凝聚眾志,融合政府、師生、校友、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引資引智,借力發展,強化學校發展動能,推進學??缭绞桨l展。